献血后献血者的生理恢复,在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显示,献血者献血后的生理恢复与献血量、献血间隔时间、性别、个体差异、献血者营养状况及所献成分不同而异。结果表明,健康者按规定献全血或血液成分,能较快地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会促进血液新陈代谢,有利于血液的更新。
(一)血容量的恢复
健康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8%,且总量是相对恒定的。一次献血200ml约占血液总量的5%,400ml约占血总量的10%。献血后献血者喝液体饮料,已经开始补充血容量。机体自身很快进行调节,组织液渗入到血管内,经1-2小时即可恢复血容量,丢失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进行补充。
(二)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
献血后红细胞的减少与献血量有关,据国内调查资料显示,一次献血200ml,男性红细胞平均下降0.3×1012/L、血红蛋白下降平均7g/L,女性分别为0.39×1012/L和7-15g/L。献血后可见献血者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增多,一般4-9天达到高峰,平均网织红细胞可达,说明骨骼造血系统活跃。若献血200ml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至献血前水平需要7-10天,而通常男性较女性恢复快。
(三)白细胞、血小板的恢复
献血者献血后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则不完全一致,多数献血者白细胞相应有所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也有白细胞数增多的。血小板也是如此,有的增加,有的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本身在体内生存期较短,更新快,献血后几天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现在的血液成分单采机可以在短期内多次大剂量地采集白细胞或血小板而不影响其恢复,因此,献200ml或400ml全血对这两种成分的影响是很小的。
(四)血液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献血者献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表明:在献血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均较献血前有所下降,说明献血后血液流变学有所改善,有利于血液流动和氧气的运输。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输血与输血技术》